中欧农业网 >> 小金黄耆

深山春耕望天田盼及时雨两色槭

2022-07-26

深山春耕:望天田盼及时雨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又是一年春耕时,在京郊农业生产不断走向机械化的今天,那些位于大山深处的农田,尤其是山坡地,受地势限制,农机难以派上用场,农民如何完成春耕?日前,记者走进大山深处的密云县冯家峪镇前火岭村,对这个村的春耕情况进行调查,看到了一幅别样春耕图:在这里,春耕几乎全靠人工劳动,往地里运送粪肥,或肩扛、背驮,或用独轮车推;翻地整田,或用镐刨、锨掘,或外雇牲口犁地;山区海拔高,地下水供不上来,即便翻地整田就绪,仍需等一场及时雨,方能开播。

艰难的粪肥运输

4月7日一大早儿,前火岭村农民王继林吃罢早饭,推起独轮车,放上一把铁锨,向3里地外的大南沟走去。大南沟里有俺家4亩半春耕地,已连续种了近30年老玉米(2434,1.00,0.04%)了。眼下正是往上运粪的时候,由于这片地在山坡上,只有一条宽两三米、长1000米的坡道通到地边,拖拉机开不上去,所有肥料都得用小推车一车车地往上推。

王继林来到山坡下一堆牛粪前,边用铁锨往独轮车上装粪边说,这些粪是前几天用拖拉机提前拉过来的,再往上就得靠小车推了。4亩半地得用1万来斤粪,一车才装100来斤,大概需推100车,光运粪就得六七天。

记者跟随老王推着粪车来到地旁,看到这是一块宽约10米、长约30米的条形地块,斜铺在山坡间。老王将粪分成小堆儿,分两行卸在地里。赶上路不好走,推起来吃力的时候,就喊路过的村民帮忙拉一把,大家都互相帮衬着。王继林指着地里排列不太规则的小粪丘说,运完粪后,他就用铁锨将粪均匀地撒开了,然后叫上老伴儿一起前来掘地。这块地连掘带刨得七八天,连同运粪,光把这块地整利索了,就得小半个月。

据村支书张连秀介绍,前火岭村有1300多亩春耕地,人均3亩;其中有600多亩地位于大南沟和于南沟的山坡上。由于通往山上的路窄、坡弯、时陡时缓,运粪运肥是个大问题。30多年了,耕作方式几乎一点没变,运肥得用小车推,化肥、复合肥得靠肩扛和背驮。

铁牛耕不到的地方

在前火岭村的于南沟山坡上,记者见到了正在掘地、刨地的窦法明夫妇。去年秋天玉米收获后留下的茬子大都还在,如今翻地得多费很多力气。老窦朝手心里吐了口唾沫,搓了搓,把紧铁锨,诙谐地说,吐口唾沫能防滑,一个晌午下来,口干舌燥。只见老窦右脚朝铁锨上用力一蹬,整个铁锨足足往土里挖进去20多厘米。见土翻了上来,老伴儿连忙挥起镐头将新掘上来的大块土疙瘩打平。遇到庄稼茬子硬实的地方,铁锨掘不动,老窦就从老伴儿手里拿来镐头,先刨出茬子来,再改用铁锨掘。不到几分钟,成串的汗珠从老窦夫妇的脸上流淌下来,淹没在带有新鲜气息的泥土里。

俺家是幸运的,山坡地才2亩多,连运粪加整地一个星期就能齐活儿。老窦指着斜织在山坡上的梯形田说,在这里,犁耕机、拖拉机等农机上不来,即便上来了,也派不上用场。记者放眼望去,偌大山坡上,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村民,挥着铁锨、镐头卖着力气掘着、刨着……

据老窦介绍,村里很多家庭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上了年岁的老人留在家里伺候这些地。并非家家翻地整田都靠锨掘、镐刨,那些上了年岁的老人家庭,早在3月底前,他们就从5公里外的河北省滦平县的农民家里雇骡子、马等牲口,把地给犁了,一副牲口一天能犁两三亩地呢。村里这600多亩山坡地,有近三分之一是从滦平雇牲口犁的,犁一亩地,虽然得付65元工钱,但能节省不少力气和时间。为节省开支,但凡家里有壮劳力的,都舍不得雇牲口,全靠人工掘地。

望天田盼及时雨

俺们这些深山区的农民,春耕时比平原地区的农民不知得多付出多少辛劳和汗水,人工运粪运肥、翻耕土地不说,最让村民发愁的是播种这一环节。说起一年一度的春耕,村支书张连秀皱起了眉,前火岭村平均海波500米,由于降水量不断减少,地下水位年年都在下降,播种前等墒是最让村民头疼的事情。

张连秀说,近年来,他们村年均降水量仅200毫米左右,不足全市平原地区平均降水量的二分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打的7眼大口井,已连续十多年抽不上水来了。去年秋后,他们对其中4眼井进行了清淘,又新打了6眼机井,这10眼井即便能抽上水来,也仅能勉强满足400亩山下平整地的灌溉需求。面对山坡地缺水少墒的现状,他们束手无策,仅能指望着老天开眼,多下些雨。再过一个多星期,村里所有山坡地都能整好了。能否实现顺利播种,就看老天能否降下甘霖了,大家就得晾着地等雨,如果墒情不好,即便播了种,也难以破土发芽。

记者在村里了解到,前火岭村近1300亩春耕地中,约有1200亩种的都是制种玉米,属订单农业,村里和县某种子公司签订了定向收购协议,每斤高达3.5元,是普通玉米的3倍。即便是如此高的玉米价格,和平原地区相比,亩效益也低不少。今年59岁的村民张连成算了这么一笔账:受山地瘠薄和气候限制,这里庄稼只能一年一茬,再加上水跟不上,靠天吃饭,每亩玉米平均产量才三四百斤。每斤按3.5元计算,每亩地一年的毛收入不过1200元左右。平原地区一年两茬,一茬冬小麦(2574,-24.00,-0.92%)、一茬夏玉米,每亩累计能产1600斤粮食,亩毛收入在1600元以上。

眼下,制约村民增收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水’,灌溉问题解决了,每亩地能多产二三百斤玉米,能多收入七八百元。张连秀说,村里正在想方设法解决水的问题,他们已从上级部门争取到了这方面的项目资金,目前正在尝试着往山坡上修用于灌溉的地下管道。管道修好后,可连接到新打的6眼机井里,用泵抽水灌溉。即便如此,也得看老天爷的脸色,如果降水量跟不上,地下水位低,能抽上来的水也很有限。如果不修管道,山坡地的灌溉没有指望。

山地春播咋那么难

张连秀说,前火岭村的山地春播问题是大部分深山村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今,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村里大量的劳动力纷纷到城里务工就业,留守妇女和中老年人成了村里种地的主力军。面对大体量的人工耕地劳动,这些弱势人群确实是苦苦支撑,春耕自然就成了村民难啃的硬骨头。

记者从市农业局有关部门获悉,每逢春耕时节,本市气候形势都不乐观,多风、少雨的天气不利于稳定农田墒情,尤其山区,原本降水量就少于平原地区,地下水位偏低,水是制约山区春播问题的瓶颈。目前,全市春播面积约18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26万亩,在这126万亩粮食春播面积中,机耕、机播率不足70%,近40万亩的春耕需要人工耕种,这40万亩春播地大都位于深山区。

山地春耕这块硬骨头咋啃?前火岭村的村民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大量引进适于山坡地操作的小型农机具,这些在山坡上有用武之地的小铁牛,不仅能把上了年岁的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田间劳动中解放出来,还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张连秀说,水的问题是山坡地耕作中最硬的骨头,建议有关部门针对海拔高的山坡地,规划建设小型水利枢纽工程,在有效蓄积雨水的同时,引水上山,这样能大大提高山地粮食作物的效益。

一些村民认为,山坡地相对瘠薄,土壤肥力差,不太适合播种粮食作物,有关部门能否在政策上作出调整,或允许村民自行种植经济林木;或将这些山坡地纳入植树造林规划,并给有关农民合理的经济补偿,既能解决绿化问题,又能将年龄偏大的劳动力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

不锈钢异型管

无锡住人移动板房出租

凌美总代理

广州养老院收费一览表

杭州混凝土切割

锅炉水硬度分析仪

友情链接